不小心看見....遲來的評論.....在劇情方面
若有人見到社工部分的評論請告訴我
感恩啊!

文╱張正2007/8
全文轉載自四方報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baobonphuong/article?mid=1685&prev=1224&next=1677&page=1&sc=1#yartcmt

每個星期六晚上,在台灣公共電視頻道上演的「別再叫我外籍新娘」,不是齣一般的戲劇。這齣戲肩負著沈重的使命。
 
由政府預算補助的「公共電視」,是以公共利益為服務宗旨的電視媒體,推廣多元文化是其重要任務。成立九年的公共電視,今年以「落地台灣、姊妹同國」為主軸,針對在台灣的數十萬新移民族群,設計了許多的節目與活動,一方面希望安慰新移民的思鄉之情,另一方面,也要讓台灣人進一步認識新移民。
 
「別再叫我外籍新娘」這齣二十集的連續劇,是公共電視這一系列活動中的重點項目,也是台灣首部以新移民故事為主軸、並且由新移民擔綱主演的連續劇。全劇描繪四位同時從越南嫁到台灣的女性,如何在四個不同家庭所展開的人生際遇。
 
從劇名開始,「別」劇便突顯了與台灣主流社會的對抗性。過去,台灣對於從東南亞嫁來的女性,通稱「外籍新娘」:「外籍」標示著「外國人」的身份,「新娘」則意味她們剛剛結婚,很多事情還不懂。這原本只是客觀的描述,不過,由於台灣官方始終將跨國婚姻視為社會問題,主流媒體也總是熱衷於「外籍新娘」的負面報導(逃跑、偷錢、學歷低、為錢賣身、生活習慣不好……),使得這個稱呼夾雜了越來越濃厚的貶抑、歧視意味。
 
為了替這群勇敢嫁來台灣的女性爭取公平的對待,由世新大學教授夏曉鵑為代表人物的許多非政府組織(NGO)團體,數年來持續從各個方面努力,「去污名化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。夏曉鵑等人指出,這些女性已經不是新婚(所以不再是「新娘」)、有的也已入籍台灣(所以不是外籍),不該再這麼稱呼。這些努力獲得初步的成果,目前台灣官方的用語,已經從「外籍新娘」改為「外籍配偶」,另外也出現了「新移民女性」等等更為正面的名詞。夏曉鵑並在2005年出版了一本「不要叫我外籍新娘」的合集,這也成為「別」劇劇名的來源。
 
不過,「別」劇雖然從極具進步意識的劇名出發,劇中也安排了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台灣女性社工,負責指出台灣新移民政策的種種缺失、闡述對待新移民女性應有的態度,無奈的是,「別」劇作為一齣以一般大眾為主要觀眾的連續劇,不免要特別在更有「張力」的情節上著墨。
 
「別」劇中四位娶了外籍配偶的台灣老公,分別是修車廠工人、保全人員、水電工、以及一位無業在家的腦性麻痺患者。這些職業在台灣的收入不高,也的確是娶外籍配偶的大宗,但他們與新移民女性所組成的家庭,未必就不能過得幸福快樂(有錢人的煩惱未必比較少吧!)。可是為了「演戲」,修車廠工人得了愛滋病、水電工被壓斷了腿、保全人員的妻子半夜出門當妓女、腦性麻痺患者的妻子愛著小叔……似乎所有的倒楣事,都發生在她們身上。
 
我每週一邊看著這齣連續劇,一邊百感交集。新移民是台灣重要的組成份子,公共電視今年能以東南亞新移民為主題,值得喝采;「別」劇作為第一部以新移民為主題的連續劇,也應該稱許。但是,「別」劇中所呈現的新移民女性及其家庭,雖然一方面讓其他台灣人更理解她們的遭遇,一方面卻也強化了刻板印象,好像這些跨國聯姻的家庭,各個沒有好結果。
 
也許我的擔憂太苛刻。跨國婚姻是全球化興起之下的重要議題,也是隨時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真人真事,一齣連續劇的確無法掌握這個既龐大、又細瑣的脈絡。而且,不論戲劇還是新聞,都只能「片段」地擷取其中最能吸引注意的部分,偏偏,悲慘的遭遇總是最吸引人。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吧?不會誤以為所有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子,都這麼不幸吧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ghui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